在产品趋向同质化的市场领域,消费者经验增加,人们开始注重产品使用中的感性利益,超出功能要求。小公司要建设品牌,关键在于形成独特的形象,附加更多感性利益。
借助渠道宣传做品牌。借助于渠道(经销商、分销商、协作商甚至是竞争对手)小成本投入对现实消费者进行近距离宣传,直接影响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很多大品牌在处于小公司阶段使用的都是这种模式做品牌。例如通过渠道中商户的店面横幅和超市柜台上的横幅来进行宣传,引导消费者感受自己的产品更多的感性利益。
照明品牌建设之险与难
无论选择什么方法做品牌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
部分照明公司缺乏品牌意识,认为做品牌是大公司考虑的,只有大量广告投入才能建立品牌;也有部分照明公司认为不需要做品牌,只有规模扩大以后才需要考虑;有些照明公司甚至认为做品牌就是做销量,只要销量上来了,品牌自然会得到提升。片面地追求销量的提升,而品牌其它要素比如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的建设不足,削弱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资产的积累,最终导致品牌夭折。
部分小公司品牌定位不准,没有基于顾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寻找其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形象,不能准确地找出与别的企业有差异的目标市场;在进行品牌定位时,没有考虑“品牌个性”和“品牌差异化”,不知道其公司品牌“个性”和“特征”,不明确其产品要脱颖而出,靠什么去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出现定位同质、定位模糊、定位游移的问题。
照明企业做品牌难以进化还有一个硬伤,就是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纳税率不高,看似占了国家的便宜,实则背负着偷税漏税嫌疑的企业主把这部分钱全部用于打价格战内耗掉了,并没有进到自己的腰包,由此,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灯饰行业所有企业主同时把产品销售价格提升50%,生意会不会还是照样做?答案不言而喻。企业主除了背负偷税漏税嫌疑之外,更要命的是此生无缘有效对接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力量撬动品牌进化。
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吗?
我国经济的飞越发展,带动了房地产、室内装饰、灯饰业迅猛增长,灯饰市场需求也快速攀升。与此同时,国际知名灯具品牌的进驻,一方面为中国灯饰市场带来繁荣,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年轻的灯饰产业带来了竞争和挑战。
目前的国内灯饰业,无论是行业产值,还是企业数量,都已形成庞大规模,其中广东省部分地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产销基地。但能像其他行业一样,能叫得响的品牌,屈指可数。究其原因,灯具品牌众多,产品同质,设计抄袭,品牌整体推广与管理不完善,导致品牌影响力与灯饰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不协调,我国灯饰品牌的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