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数十年间,我国的LED显示行业经历了飞速发展,历经磨难实现了蜕变。这中间有太多的辛酸苦辣,遭受了太多的打压。行业从零起步,从一穷二白到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从仰人鼻息到自给自足,甚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LED显示屏制造基地,从跟随者到如今小间距领域的领导者。行业的锐意进取取得了如此成绩,尤其是小间距的弯道超车,是行业全体的骄傲和自豪。但是,这种骄傲和自豪长在空中楼阁,有点摇摇欲坠。
这种状况是因为行业囿于当前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前瞻技术的不甚重视。众所周知,小间距概念并不出自国内,当时台湾宏齐、亿光等企业推出了1010超小的封装器件,为小间距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国内LED显示企业利用完善的产业配套完成了小间距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实现了这种可能。小间距能在国内流行、发展壮大,便是得益于行业的特性和包容性极强的应用市场。籍此环境以及资本力量的支持,国内小间距显示屏实现弯道超车,引领了潮流。
当前企业的重心是做大规模以求得生存与发展,无论是扩产,还是价格战,都是出于这种心理。这种模式给了囿于现实的行业一个稳坐钓鱼台的理由:我现在有的是钱,你们尽管研究,等技术成熟了,我买过来就是了!这既是一种基于资本的底气,也是对前瞻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做出的无奈之举。于是,在提起micro LED,人们脑海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索尼、苹果时,在提起oled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三星和LG时,大多数LED显示企业即便得到资本的支持,也只能卯足劲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困于生存与发展,企业无法积累技术,小间距便没有了保持辉煌的坚实基础和底蕴。
温总理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企业们的确是在脚踏实地,并且取得了成就。只是这些成就无法掩盖技术上的短板,就如同当年风靡全球的VCD。VCD如流星,昙花一现即陨落。他消亡最直接的原因是DVD的出现,然而归根结底是技术上的差距。一是没有掌握VCD机的核心技,二是耽于当时取得的成功,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如今行业同样没有掌握小间距的核心技术,或者说是没有核心技术。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产品的同质化上。同质化是行业如今无法避免的,因为只要哪家企业出了新产品,行家只要稍稍分析,其中的门道就能了解个七七八八。固然,抄袭剽窃是可耻的,但这也侧面论证无核心技术这个观点。
这与曾经的VCD是何其相似。自资本进入LED显示行业,行业建设了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链。这是行业最大的优势,也是唯一的优势。虽然行业里也有创新,但很多企业的创新是在共有技术上进行的,小范围细节性的优化和改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无可复制的核心技术。产业链优势有时坚不可摧,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要投入市场,都必须经过量产这一道工序;有时也不堪一击,毕竟没有技术积累,没有核心技术,被超越是随时发生的。索尼曾展示出了一款小间距显示产品,堪称颠覆!业内人士提起这款索尼潜心十年研究出来的产品,无不心生向往,交口称赞,甚至面露绝望。
行业里如今风行全球的拳头产品——LED小间距显示屏,可能出现昙花一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不是不可复制的颠覆性产品。要制造出颠覆性产品并不是行业如今的创新模式能做到的。研发驱动应用是现有的通行共信的创新模式,显示屏厂商基于上游产品的特性,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开发、优化改良。风行全球的小间距产品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然而索尼的产品出来,小间距才被带上了巅峰。据说,索尼的这块显示屏是十年磨一剑的产品,无论对比度、平整度和外观等都无与伦比。这种程度的产品绝不是能在应用端优化得出来的,他必须是从源头开始设计,从芯片,封装工艺,一直到最后的显示屏成品。两种研发模式各有优劣,但要有颠覆性产品,非后一种不可。
应用驱动研发,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显示屏的问题,如节能。LED行业里,LED灯是节能标兵,LED显示则是不折不扣的耗能大户。曾有显示屏商计算过应用节能方案后省下的电费,一年能买一辆X5,相当惊人。实际上,很多节能方案并没有达到最优效果,甚至效果有限。毕竟很多节能方案是从现有的硬件上设计的,通过整合而成的。最舒服的衣服怎么可能不是量身定做的,最好的方案也是一样。如果从发光芯片开始,这样的效果会怎样的不同凡响,这样的产品会怎样的历久不衰。恰恰,如今的小间距没有这样的设计,当应用驱动型产品出现,想要延续现在的辉煌可是蜀道之难啊。
此外,品牌也是LED显示企业的一大弱项。尽管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的显示屏产能已经占了全球的80%以上,但很大一部分是代工、贴牌产品,造就了行业“大而不强”的现象。美国有达科,日本有松下、索尼,比利时有巴可,中国有谁呢?在品牌建设上,LED显示企业做得还不够,要想打造真正的辉煌,不仅要有产品,还要有服务。铁打的企业,流水的产品,品牌价值就在于此。如果说,如今风行的小间距是一场雷阵雨,那么品牌就会一眼清泉,唯有信誉良好的品牌,方能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