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雾霾似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成了一座城市“成长的烦恼”。“整治雾霾”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环保投资将近人民币5万亿元。这笔投资是台湾地区绿能年产值的24倍之多。也因此,台湾地区包括LED等节能环保相关产业链,都磨刀霍霍向中国大陆。
然而,这个庞大商机同时也吸引了中国大陆本地、以及欧美指标企业的竞逐。
中国大陆拥有全球最大的LED产业链,也有着甜美诱人的内需商机潜力。2014年,光是广东省一地就要完成两百万盏LED路灯的发包工程,福建省辖下10个城市,也有30至50万盏的标案要进行。
台商想抢中国大陆LED内需市场,主要通过如下管道:一是参与各地政府的路灯等公共标案,二是走亿光打自有品牌模式,直接抢攻消费市场。
不过,这两条路都不好走。第一条路,大陆通常会规定,参与投标必须在该省设厂投资、贡献税收,若无,就必须整灯进口、课征17%内销增值税,光是“设厂”这一关,想必已经让不少台商却步,更别提收费方式是分期偿还,依照省下多少电费逐年摊提,台商收帐风险过高。至于第二条路,就要打赢中国大陆6千多家LED业者,砸下大笔费用,在市场打响名号。
尽管充满挑战,但看在斡旋两岸照明产业20余年的台湾LED产业联盟秘书长萧弘清眼中,台商想在中国大陆市场拥有一席之地,一定得具备两招。
第一招,抢食公共标案之前,先弄清楚对方的投标资格;台湾某知名上市公司曾向萧弘清抱怨,为了争取埃建省路灯标案,耗时一年、多次协助“示范街区”,最后却因为未在当地设厂,连投标资格都没有。
面对类似标案,萧弘清的建议是,台商一定要与当地系统业者合作,自己当个单纯的产品供应者,后续包括系统维修、收款等,由当地业者全权处理。
第二招,抢攻消费市场时,应该打“功能”牌,抢在中国大陆业者还没有想到前,就先推出人性化的健康照明,包括随时间自动调光(如日间白光、夜间黄光)、感测动作自动亮暗等,而不只是强调省电、寿命长等“性能”。
这样的建议有来自集邦科技LEDinside协理储于超的估计,2014年中国大陆LED内需市场产值会比2013年大增四成,是金融海啸后成长最快速的一年;中国大陆内需LED出货量的年增率其实高达八成,亦即,LED产品的快速跌价2014年仍将持续,并且严重折抵产值的年增率。
“台商要跟中国大陆业者打价格战,第二名对上第一名,是绝对讨不到便宜的。”萧弘清认为,台商在中国大陆市场,只能做中国大陆业者还没想到或还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