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不应过度夸大诺贝尔的光环,真正的光环是科学家
自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三位科学家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以“诺贝尔奖”四个字命名的文章充斥在各大平面及网络媒体,诺贝尔的份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获奖项目,成为一种盲目的“奖项崇拜”,首先,笔者想说的是,在全世界都为之欢欣疯狂之时,我们更应该静下来想一下,我们的目光是否应该从奖项转向获奖者。正如王海波教授所说:套用一句世界冠军的描述,当你站到世界冠军领奖台上的时候,第二天又是从零开始。意思就是说,这就是一个奖,他所带来的就是大家的一个荣誉,一个光环,真正LED能不能够发展,我们企业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靠我们每天的工作来决定的,这个从狭义来讲,给我们什么也带不来。
你也许知道中村修二的“国籍之谜”,但你是否知道他在发明了蓝光LED后,又是如何挑战另一难题的,制造出坚固紧凑的氮化镓基绿光激光器,填补“绿光空白” ;你知道中村修二与日亚化学的官司始末,但是你知道他其实是个名副其实的"二"货(当时公司让他开发蓝光LED,他要用"GaN"来"干",别人都认为不行;三年后,他做出了"InGaN""硬干",次年,第一颗高亮度蓝光LED成功商品化。不仅如此,他还让"GaN"发出蓝紫色雷射脉冲振荡,寿命达一万小时,而其他竞争者的公司只能发光一秒钟)。
反思二:你知道诺贝尔奖,但你了解蓝光LED吗?
当笔者得知蓝光LED获得诺奖时,第一反应曾经甚嚣尘上的蓝光危害的热议,于是不禁纳闷,怎么被大众解读为有危害的蓝光一摇身成为受全世界追捧的蓝光LED了,怎么回事,我想,与笔者有相似疑问的大有人在,当大众媒体在大笔墨渲染蓝光LED的划时代的意义时,作为照明业界的专业媒体以及资深专家,此时此刻,更应该扮演“引流”及“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不是一味的随波逐流。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陈燕生对笔者说:这个两个概念,发明蓝光本身是对科学界的贡献了,没有蓝光的话就不会有白光,LED就没办法进入到照明,所谓的蓝光危害之的就是说在白光中分三基色构成的白光,就是说蓝光的成分过多,这样的话才会有伤害,现在建筑照明标准要求色温最好不要超过4000k,这个就不需要考虑蓝光了,但是色温过高,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据了解,LED效率的提高速度也遵从摩尔定律,也就是说,每过三年就提高一倍。而成本呢?据说每过十年一个流明的成本就降低十倍,而每个LED封装的亮度提 高20倍,这个定律叫海兹定律(Haitz's law)。如果这个定律继续成立,到了2020年,LED光源将成为最便宜的光源,假如届时全世界都用上LED,全世界用于照明的耗电将减少一半。
当然对于蓝光LED本身,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还有很多,不论你是物理爱好者还是照明从业者,多去了解和学习蓝光LED的发展和应用史才是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大的敬畏。
反思三:坚持初心研究,不要忘记你最想做的事
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教授,他是今年三位获奖人中年纪最大的,85岁了。他在35岁才获得博士学位,快四十岁的时候才研究蓝光LED,那是六十年代末。这事被一度搁置,直到80年代随着更好的氮化镓的出现,他重新捡起老行当继续研究蓝光LED,那时,他的学生,另一名诺奖获得者天野浩加入了他的团队。虽然赤崎勇在1981年就重新捡起蓝光LED,真正的突破是他和天野浩在1989年做出来的,此时,赤崎勇已经60岁了。因此, 坚持初心研究,不要忘记你最想做的事 。
有人说,“得到”与“做到”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之间的具体却十分遥远,如何做到呢,赤崎勇强调了研究团队的执着精神。他坦言,不少人之前对他说,他的研究在20世纪结束时也不会取得成果,“但我决没有这么认为……我只是一直在做我希望做的事”。 陈燕生告诉我们要“静下来”:任何事情不是说靠热情、跟风,狂热,而是要踏踏实实的执着,静下心来,中国人往往喜欢跟风,然后真正静下心来不受外界的干扰诱惑,踏踏实实的做事,才是行业之福。
反思四:研究与实践从不分家,他们的曾经很精彩
我们现在业内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生产、创新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产学研的各个环节依然是各自为战,从事研究的对市场行情不了解,进行生产对研究没兴趣,而我们看此次三位科学家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三位科学家都是由从事企业科研转向大学教授,这说明优秀的科研人才可以在企业和大学流动。这也不能不对我们有所启示,现在我们不少科研人才缺少这样的流动,一旦进了大学,就很难到企业,而到了企业,也难以到了大学。妨碍这样的流动的重要在于当前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而在很多国家,一旦在科研上有重大建树,那么往往就会成为企业、大学抢手的人才,根本没有身份的限制,这往往也会激励人才重视科研并且出成果。而我们的体制、身份妨碍人才流动,往往会使人才重视身份、看重身份,而忽视科研。
赤崎勇是日本工程学、物理学家,曾任松下电器研究员,现任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赤崎勇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天野浩是日本工程学家,专长半导体器件制造,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
中村修二则是日本电子工程学家,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爱媛大学客座教授。
早在唐朝,唐太宗就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的自信在增强,也许有一天,属于我们中国LED人的诺贝尔奖降临的时候,我们也能荣辱不惊的坦然接受并且面对一切的“糖衣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