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都提到了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目标,并对“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做了进一步的规范描述:
沉浸式体验: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100个以上沉浸式体验项目,丰富体验内容,提升创意水平。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体验等业态,鼓励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
什么时候开始沉浸式文旅风靡了起来?
文化旅游部又为何如此重视?
在《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可以了解到,从2016年开始,我国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数量就开始快速增长的状态,到19年我国已经有了1100多项沉浸式项目,这其中包含了主题公园、展览、演出、特色小镇、剧本杀等多种样态,那时万物皆可沉浸式的口号响了起来。
沉浸式文旅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结合旅游文化IP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让置身其中的人与文化作品发生互动、甚至参与作品的创作,体验到感官震撼和思维认同。不仅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的完美体验,也是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规划:
规范市场
事实上,国内沉浸式产业发展从2016年爆发开始,一直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一方面,各地政府、各种资本都在迅速进入这一产业,大量与旅游结合开发的沉浸式项目应运而生,但是事实就是,尽管许多产品是动则上亿的大项目,但水平参差不齐,沉浸式成为了万金油,甚至变成了一种带有欺骗性质的营销手段。
建立标准:数字艺术的标准
行业的规范往往离不开标准的建立,目前国内和沉浸式产业的相关标准主要是定量层面的技术规范,比如H.629.1数字艺术显示国际标准产业联盟成立的背景就是为了填补数字艺术展示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还有今年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5G高新视频-沉浸式视频标准体系(2021版)》。
但除了技术标准外,也应该关注到作品软性的文化标准。文化内容难以量化,所以100沉浸式项目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一套实践标准体系,一种可参照的坐标系。
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100个项目是预测性数据,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出的增量。更重要的是,从十三五几乎没有提及,到十四五多次重点划出,说明文旅部将在未续给予沉浸式项目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这也将成为省级层面规划的重要方向。
结合政策来看,未来的沉浸式将继续向两个重点方向前进:一是将继续与科技深度结合,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高度融合与互动;二是继续延伸其“环境”属性,将更多的文化产品的纳入“沉浸式”的框架之内,所以“沉浸”或许是未来的文化产品的必备属性。
当下,“沉浸式文旅体验”开展如火如荼,在各项新技术、新能源不断涌的大背景下,LED显示屏也面临着更大的创新与应用空间。随着民众审美意识的提升,文旅产业的革新升级也进入了发展期,很多设备,尤其是显示视效软硬件都在持续更新换代。而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数字显示设备也需要与日俱新。未来的LED显示屏终将抛去冷冰冰的显示终端的刻板映像,它可能会是一个基于红外线传感器技术、触碰功能、语音识别、3D、VR/AR等的技术融合物,是能够和受众进行互动的智能显示载体。所以,针对文旅领域LED显示屏的应用场景还是非常广阔,如果充分发挥沉浸体验理念,其未来发展将十分可观!
ISLE去年已经在文旅产业有所发力,携手中国符号中国故事新说项目组,举办“文旅产业与音视频集成应用”企业交流沙龙,邀请广大音视频集成供应商到场共同探讨音视频集成在文旅产业中的未来前景及应用,以及沉浸式光影体验的空间力打造。
今年,ISLE也将进一步挖掘文旅市场需求,持续发力,积极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参展企业牵线搭桥,开拓更多商机,助力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中分的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