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拿下第1单,可见本土自主的LED放映系统是有吸引力的。”行业人士表示,电影放映系统从投影独占,到走向LED与投影系统双轮驱动的大幕已经拉开。
那么强的本土LED产业,为何“败在”电影屏上
在洲明UC-A41之前,三星、LG、索尼都已经推出自己的电影屏产品,并获得DCI认证。但是,除了三星在欧美、中东地区、韩国、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少数影厅外,另两家的“推广”力度并不大。
从索尼角度看,电影放映系统其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LCOS技术投影放映机在支撑。毕竟投影放映的主流地位,决定了作为全球四大放映机厂商之一,索尼首先需要保障LCOS技术放映机的“既有利益”。而即便强如三星、LG这样的显示大拿,其实在LED大屏市场的地位也是“新秀”。而且,与国内很多企业的长期关注、稳固的上下游供应链比较,韩国产业界在LED市场的地位要低的多。
“供给中心、产业链完整度、创新水平、基础研发水平等等方面,国内LED产业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这并不天然的让电影屏市场,本土企业能‘先发制人’。”
原因在哪里呢?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市场结构问题。即DCI认证并不容易。电影放映系统的DCI认证的性质很特殊:它不是行业标准、不是协会标准、不是国家标准、不是国际标准——即不是任何“第三方的官方标准”。
DCI标准由美、日等国派拉蒙、索尼电影、华纳兄弟等7大片商主导的DCI标准联盟(国际下一代数字电影机规范联盟)制定。DCI标准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第1显示效果和技术标准;第二版权安全和技术标准。即,该标准的现实意义中最大的一块是“全球电影大厂用此标准‘反盗版’”。而反盗版则关系到一部片子的“市场生死存亡”。——所以,这个几个电影厂弄的标准,就成了“设备进入影院的硬门槛”:影院设备不符合DCI标准,可能意味着被片厂封锁、无片可放的窘境。
国内LED大屏厂商拿到DCI认证,虽然在显示效果上“技术有余”,但是在“版权”圈却面临“人脉根基”的问题。即LED电影屏DCI认证,真的意味着LED大屏企业进入“全新领域”。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电影放映市场的规模有限:据统计目前全球拥有20万块荧幕。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应用场景。所以,电影放映系统和设备天然的成为少数玩家市场。DCI标准本身的组织者,又不具有“第三方的公平使命”——这个标准是为了确保行业拥有高质量、高安全度的设备供给:只要保障了这样一个充分的供给目标就完成任务。DCI组织并不承担为每一个想入场者提供统一、平等的“竞争规则”的责任。
这样的实质利益格局,决定了DCI标准多少有些“先到先得”的意味。DCI虽然规则上,并不排斥形成一个无限开放和无限接纳新成员的标准体系,但是实际市场需求有限下,各种利益平衡后让DCI不会“无限开放”。这一点也构成了本土LED大屏企业进入电影放映市场的“门槛”。
打开新天地,LED电影屏方兴未艾
电影放映DCI认证的难度——无论这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都意味着DCI认证的含金量。虽然电影放映是一个“规模有限”的市场,但是,对于少数几个能够提供这类系统的厂商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金矿”。
有行业数据认为,(2018年底)全球约有18万块银幕,如果LED电影屏有5%的渗透率,LED电影屏将拥有约110亿的市场规模;其中国内占三分之一份额,约为30-40亿。同时,全球电影院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行业认为,国内电影院线荧幕数量,渴望从十三五结束的8万块,成长到十四五末期的12万块。这意味着5%的渗透率,LED电影屏或许拥有国内50亿的市场规模。甚至,如果能够实现更高的市场普及度,LED电影屏不排除取得更大市场成绩的可能。
近年来,国内一线和二线城市院线市场饱和度提升、竞争日益激烈。提供差异化的观影体验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方向。“每一个新的大型影城,以后可能都会拥有一个LED放映厅”,行业人士认为,LED大屏是一种区别传统观影效果的差异化选择。拥有LED厅,可能成为很多影院的差异化竞争点。这与国内高速发展的院线市场结合,将可能提供“比全球市场更具成长性的短期LED电影屏需求市场”。——事实上,虽然全球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试用LED电影屏,但是国内市场是安装LED荧幕数最多的市场之一。
同时,不考虑成本因素下,LED电影屏在技术理论上,很容易实现8K、HDR,乃至于更高分辨率和刷新率的显示效果。尤其是在面对3D观看时,LED电影屏理论上在“分辨率”和“亮度”上具有比传统放映系统强大的多的优势。如果未来LED电影屏能充分发挥这样的“技术优势”,其面对下一代电影效果和技术标准时,竞争力将更为显著。
LED屏作为电影屏还有另一个独特好处——不占用放映厅后侧的“传统投影放映机房空间”。这可能意味着一个放映厅能多出2-4排座位。LED电影屏更高的亮度和更好的可视角度,也大大改善了后排观影与前排效果的差距。
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新技术标准等多个维度上,LED屏具有很好的电影市场应用前景。”业内人士指出,电影放映的LED屏化刚刚开始,的确有很多技术和市场性问题需要探索,但是这些困难掩盖不了LED屏电影市场应用的“趋势”。
电影放映市场,技术之争正在“燃起”
全球LED电影屏的吃螃蟹者是三星。此后的LG和索尼也进入这一市场。LG 2020年春拿下位于我国台湾地区的“LG全球电影屏第1个项目”。索尼在电影市场,则更重视“虚拟拍摄LED背景屏”市场的拓展。当然,索尼在DCI联盟内算自己人,拿到DCI认证本不成问题。
现在,国内市场洲明率先拿到了DCI认证。这与洲明与巴可的合作密切相关。巴可则是全球投影电影放映机的二甲之一。实际上,国内投影电影放映机的DCI认证,中影和光峰也与巴可有紧密合作:行业戏称“放映机市场”有一个巴可军团。
同时,公开信息表明,利亚德也在努力申请DCI认证,有意进入电影放映屏幕市场。而从电影放映市场的规模看,“两家本土品牌”是比较合适的格局。当然,业内也有人在呼唤本土技术标准取代DCI标准,但是这有两个问题:1.本土标准未必能够顺利国际化,LED电影屏企业则不可能不管国际市场,这样两个标准反而只是空增加成本;2.产业链上还不支持本土类似DCI标准的确立。
对于后者有两个原因,第1,全球范围内好莱坞依然是内容供给的“老大”——比如,在欧盟市场,好莱坞电影持续拥有6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恰是这种内容强势,让七大片厂的DCI标准,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强制标准。第二,电影放映系统的核心技术,长期看还将维持投影占主体的格局。而投影放映机中,美国TI主导的DLP技术体系占据八九成以上的份额。后者的技术垄断优势,也是好莱坞主导的DCI标准“强大”的原因。
电影放映DCI标准问题,本质是复杂的产业链问题。不是简单的在LED大屏上技术领先,就可以另起炉灶的。”这一点进一步决定了未来电影放映设备的竞争,包括投影和LED屏,都不会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市场的格局特殊性和应用惯性,进一步决定了LED电影屏和投影系统的技术之争,将“不会激烈”,反而会是“有计划”的稳步推进。其中,各个阵营之间实力较量、既得利益博弈,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电影放映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水不浅”。洲明的突破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但不是老时代过去的信号。电影放映市场的技术竞争,更长时间还将处于“既得利益者”状态:这也也决定了洲明这张DCI门票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