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知识产权已经被许多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成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限制他国发展的竞争利器。中国作为后工业化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一直处于奋起直追状态。至去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年度专权申请第一大国。然则历史欠账太多,我国在许多领域发展受限于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困局,许多产业更是沦为最低附加值的代工或贴牌,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作为第一彩电生产大国,中国生产企业出口一台彩电只能赚取几美元的利润,却需要向欧美等专利企业动辄上缴数十或上百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尽管觉得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没有专利权就没有话语权。近年来,但凡是我国通过技术研发突破某些国际垄断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时,都面临着国外价格断崖式的下降,专利几乎成为国外谋取暴利的法宝,更成为对我们进行垄断式不正当竞争的打压武器。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全球业务拓展中吃够了核心专利缺失的苦,另一方面却是国内“山寨”仿冒横行。“山寨大国”是对应中国“制造大国”的另一种称谓。对于中国的“山寨”能力,无数人特别是外国人赞(痛)叹(恨)有(无)加(比)。有个形象的说法是,早上在巴黎时装周上首发最新潮流款式,下午就能在中国流水线上看到成衣在生产了。这种无与伦比的“山寨”能力至少形象地说明中国的制造能力太强大了,也证明了中国某些“山寨”企业敏锐地市场判断能力——绝对没有企业会去“山寨”或者模仿那些没有名气或者没有看点的产品。从某种程度来说,“山寨”行为本身代表着“山寨”者对被模仿者的一种认可。国内许多专利持有企业或个人,出于做大市场的目的,并没有对侵权者和模仿者作出誓不两立或不共戴天表现来,有时甚至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有的企业甚至采取了微软在中国市场推广windows系统时放水养鱼的做法,只是不知道微软在鱼儿养大时,可以采取“黑屏”的绝技来收取专利使用费,这些放水养鱼的企业又有什么绝技来保证自己的收益呢?把专利当成一门生意来做,本质上讲没有错,但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具备这个实力。
专利作为保护企业或个人智慧成果的手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则无孔不入的侵权及仿冒行为极大抑制了创新的热情及积极性,面对侵权认定难以及维权难的状况,个体企业能力有限。若能成立专利联盟或者建立共同专利池,则一方面能降低专利使用门槛,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保护专利持有人的利益。
在国家提倡创新鼓励创新的当下,知识产权保护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构筑有我们自身特色的专利保护体系也迫在眉睫。中国的专利保护体系既不能是高高在上,沦为垄断的独夫;也不能任由侵权仿冒作恶,而打消创新的积极性。牢牢把专利保护作为净化产业发展,杜绝产业恶性竞争,保持产业健康发展的催化剂。以切实促进我们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