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描屏进行切换时,由于PMOS管开关的打开和关闭以及行线寄生电容Cr上的电荷泄放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下一行扫VLED与OUT开启瞬间,上一行扫VLED的未释放的电荷有了导通路径。Row(n)打开时,行寄生电容Cr充电到VCC电位。切换到Row(n+1)时,Cr与OUT之间形成电位差,电荷通过灯珠进行泄放,产生LED隐亮。
所以在换行时刻需要对Cr上的电荷进行提前泄放,通常集成消隐功能的行管,通过加入下拉电路在进行切换时,将寄生电容Cr的电荷快速泄放。下拉电位即消隐电压VH设置的越低,寄生电容上的电荷泄放的也就越快,消除上鬼影的效果也就越好,通常VH<VCC-1V即可消除上鬼影。
灯珠反向电压
灯珠的反向冲击电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灯珠的使用寿命,因反压造成的坏点一直是LED显示屏特别是小间距的痛点。
在输出通道关闭时,因寄生电感的续流作用,会对通道处的寄生电容持续充电,形成很高的电压毛刺。此时与行管输出形成加载在灯珠上的反向电压,所以行管的消隐电压同时影响着灯珠的反向电压。恒流输出通道处电压固定的情况下,行管的消隐电压越高,其灯珠的反向电压就越小。通常灯珠标称反向电压为5V,实际经过厂商的测试,反压在1.4V以下可以大幅度减少因反压导致的坏点,所以针对灯珠反压问题消隐电压不能过低,一般不低于VCC-2V。
短路毛毛虫
当LED短路时,会出现一列长亮现象,一般称为短路毛毛虫。当中间LED灯珠短路时,同列的LED灯珠在扫描到该行时会形成如下图所示通路,在VLED到A点之间如果压差大于LED灯珠点亮值,则会形成一列常亮毛毛虫。
短路毛毛虫与开路十字架最大区别在于短路毛毛虫只要屏幕处于扫描状态,不管LED灯珠是否显示图像,都会显现,而开路毛毛虫只有在开路灯珠被点亮的时候才会出现开路十字架问题。通常通过提高行管消隐电压,使之压差小于LED正向电压VF,即VLED-VH<VF。通常红色LED灯珠正向电压(forward voltage)VF为1.6~2.4V,绿色和蓝色LED灯珠正向电压VF为2.4~3.4V。经测试红色灯珠1.4V即能使之点亮,故以红色灯珠为例,当VH>VCC-1.4V就能彻底解决短路毛毛虫问题。当VCC-2V<VH<VCC-1.4V时,仅有短路点下方一颗红色LED被微弱点亮。
开路十字架
在扫描屏中当出现灯珠开路,该点被点亮时,通道OUT1电压被拉低到0.5V以下。若扫描行电位消隐电压VH为3.5V,则会对该列灯珠形成导通通路,形成开路毛毛虫。
当出现灯珠开路,通道OUT1电压被拉低到0.5V以下甚至0V,并通过寄生电容C1、C2影响到列寄生电容Cr,当Cr电位被拉低时,与开路灯珠同一行的LED出现隐亮。
将消隐行管的消隐电压调低可有效解决开路十字架问题即消隐电压VH<1.4V。业内某些行管同样利用可调消隐电压的方式,将消隐电压调低至1.4V以下来解决开路十字架,但这样会带来LED反压增大加速LED灯珠损坏及短路毛毛虫。
灯珠VF值偏大
由于灯珠VF值偏大而导致的列常亮同样也是困扰用户应用的问题。通常绿灯标称正向电压VF为2.4~3.4V,通常情况下绿灯阳极、阴极压差1.8V就能使之点亮,而行管的消隐电压VH过高便会导致列常亮。
以灯珠正向电压VF1=3.4V为列,当扫描至次灯珠时VOUT和VLED1同时打开,通道端电压:VOUT=VLED1-VF1,该列的其他行灯珠两端电压:V△=VH-VOUT=VH-VLED1+VF1,若V△>1.8V便可能会导致列常亮,即VH-VLED1+VF1>1.8V其中VLED=VCC(行管压降忽略),故VH>VCC-1.6V便不利于解决灯珠VF值偏大引起的列常亮问题。
高对比耦合
高对比耦合指在低亮的背景下,叠加高亮画面,低亮画面与高亮画面同行的区域出现偏色、偏暗现象,如图9所示虚线处为叠加高亮画面。高对比耦合现象为列通道通过行管相互干扰造成,通过设计钳位电压的方式即放电结束后保持在某一电平,从而调低行管消隐电压,即可一定程度改善高对比耦合。但此设计方法会带来短路列偏暗、低灰偏红、灯珠VF值偏大等问题。从行驱动角度来改善高对比耦合可通过调低消隐电压,但会带来灯珠反压偏大,短路毛毛虫问题。
行管消隐电压选择
综上可知,行管消隐电压的选择面临上述六大问题的挑战,且分别存在一定的挑战,消隐电压不能过高或过低。通常开路十字架由恒流驱动侦测消除,因为过低的消隐电压会降低灯珠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下表总结了各种情况下消隐电压合适的范围。
因此综合处理各种应用问题,消隐电压在3V~3.4V(VCC=5V)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可满足用户各类扫描模组设计需求,从而合理解决多种应用问题。